(伴你成長)和孩子接觸藝術大師的美好往事  安然

於四月十日結束的《只有文藝家──致敬澳門文藝家》肖像畫展,讓我又想起這次畫展的肖像畫作者陸曦的另一本書《鏡海歸帆圖》畫冊的故事。

收到《鏡海歸帆圖》,那是二零二三年十一月底我的新書《老虎為甚麼沒尾巴》發布會後的一個星期,我和AppleLio的新書作者頭像是澳門美術協會會長陸曦先生畫的,因AppleLio在書中以插畫的方式配合我的文字,得到陸先生的賞識,我們見面自然也談到書畫,於是陸先生親筆題名贈送了他最為珍貴的這本書給同樣喜歡繪畫藝術的AppleLio。之所以說出這段往事,也因澳門作家谷雨曾好奇地問過我,如何與陸曦先生有緣。

二零一四年作為《澳門》雜誌當時的編輯,在編輯一百零二期時,要採訪《鏡海歸帆圖》的編導團隊。那是當年「海鷗」颱風飛過澳門的第二天下午,總撰稿人張鋼及總編導傅志平夫婦,與我分享了如何用影像藝術,展現澳門多元且獨特的五百年中西文化史詩。而畫家陸曦先生就是以中國傳統繪畫長卷的方式來表現澳門,一幅百米的纖維筆畫卷《鏡海歸帆圖》在陸曦先生的筆下呈現出來。那是澳門自明代以來的華洋雜處,不同層級的官員、不同教派的傳教士,以及不同的海、陸民眾的容貌;還有不同樣式的建築物與船隻,和城市在不同時期的外觀。

這是十年前的有緣接觸陸曦先生的作品,而他的這本書《鏡海歸帆圖》中英文對照,以42cm*17cm尺寸的特別裝幀,給讀者以親臨其境的通透感作另類方式的結緣吧。全書內容涵蓋歷史、經濟、宗教、民俗、教育;文學、戲劇;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美術、音樂、舞蹈;建築及社團。用張鋼的話說,那可是陸曦歷時八個月才完成的。

作者將澳門標誌性建築的「媽祖閣」和聖保祿大教堂遺址,於長卷中最為突出。 前者的「洋船石」與後者的石刻「天使」,雖然代表不同民族不同的信仰與宗教,卻有着共同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為家中孩子喜歡繪畫,也曾有幾次參加過本地藝術家們的寫生活動和參觀畫家的作品展覽,與陸曦先生等藝術大師也曾有多次接觸,自然孩子在繪畫過程中也得到他們的欣賞。可孩子真的收到這本《鏡海歸帆圖》時,書中用圖畫講述的澳門四百多年歷史,讓孩子愛不釋手。

當然,這本書還可以為當下的中學以上學生作通識課外輔導讀物。因為陸曦先生的素描線條準確明快,勾勒人物形神具備,維妙維肖,又可作為大師級素描範本的一本難得的藝術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