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奕龍表示本澳癌症五年相對生存率 上升至62%位於世界前列

 【專訪】衛生局昨日公佈《澳門癌症登記年報二0二三》,衛生局局長羅奕龍表示,本澳整體癌症死亡率呈下降趨勢,癌症的五年相對生存率由十年前的百分之五十九上升至百分之六十二,位於世界前列水平。

 衛生局昨日上午十一時半舉行《澳門癌症登記年報二0二三》新聞發佈會,衛生局局長羅奕龍、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主任梁亦好、社區醫療家庭醫學主治醫生李秀君、黑沙環衛生中心主任曹美芳、仁伯爵綜合醫院腫瘤科主任彭向紅等出席。羅奕龍表示,癌症在本澳一直高居十大死因之首,對居民健康構成重大威脅,二0二三年澳門每十萬人口,全部癌症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是二百三十八,標準化死亡率是八十五。衛生局一直秉持「預防優先、妥善醫療」的宗旨,推動癌症「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治"三方面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本澳整體癌症死亡率呈下降趨勢,癌症的五年相對生存率由十年前的百分之五十九上升至百分之六十二,位於世界前列水平。

 他稱,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衛生局近年積極推動「癌症預防相關疫苗」接種工作,包括已證實可有效預防肝癌的乙型肝炎疫苗,以及可預防子宮頸癌的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PV)疫苗,並致力維持高接種率。近三年來,一歲以下幼兒的乙型肝炎疫苗第三劑接種率超過百分之九十七,十五歲前完成兩劑子宮頸癌疫苗接種的女童比率亦逾九成,此覆蓋率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設定於二0三0年實現的全球子宮頸癌防治目標。

 梁亦好表示,對比本澳與全球癌症數據,二0二二年本澳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與全球平均水平相若。而對比不少發達國家,本澳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相對較低。她表示,二0二三年本澳發病前三位癌症分別為肺癌、乳癌、大腸癌;癌症新發個案為二千四百四十五例,當中男性佔一千二百零一例,女性佔一千二百四十四例;每十萬人口標準化發病率為二百三十八,男性為二百四十七,女性為二百二十七。同年本澳癌症死亡前三位癌症分別為肺癌、大腸癌、肝癌;癌症死亡個案共八百七十四例,當中男性佔五百三十六例,女性佔三百三十八例;每十萬人口標準化死亡率為八十五,當中男性為一百一十三,女性為六十。她稱,本澳癌症標準化發病率較十年前癌症新增緩步上升,與國際及鄰近地區一致;標準化死亡率較十年前下降近百分之十八,反映了癌症預防、篩查與治療的成效,體現了公共衛生措施與臨床醫療協作的成果。

 在早期發現方面,乳癌與大腸癌若能在早期發現並接受治療,其五年相對存活率可以達到九成,為此,當局持續開展子宮頸癌、大腸癌、乳癌和肺癌的篩查服務。李秀君表示,衛生局於二零一六年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截至今年八月,參與人數已超過三萬五千人,且逐年上升。計劃中發現三百三十人檢出惡性息肉,一百七十五人確診惡性腫瘤,絕大多數患者處於早期癌症,證實篩查能把握治療黃金期。澳門男性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與十年前相比,大腸侵襲型癌標準化發病率下降百分之六,標準化死亡率更大幅下降百分之十八。另今年七月起,當局更下調合資格參加年齡至五十歲,今年參加人次較年初增加近五倍。

 衛生局今起在「一戶通」內推出「綜合癌症篩查平台」

 【特訊】癌症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慢性病,與遺傳、環境以及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三分之一癌症可透過實踐健康生活模式和減少接觸致癌因子來預防。為貫徹落實《健康澳門藍圖》所訂定的總體目標和各項指標,衛生局積極推行癌症的篩查工作,以達致「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治」,提高患者治癒機率的目的,自今(九)日起在「一戶通」「我的健康」內推出「綜合癌症篩查平台」,系統會根據居民的性別、年齡和問卷評估結果等資料,建議居民預約相應的癌症篩查服務,居民可在「平台」實現一站式預約子宮頸癌、大腸癌、乳腺癌和肺癌等主要癌症篩查服務及獲取更多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