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藏醫藏藥走進內地現代生活

 【新華社拉薩10月11日電】(新華社記者蔣夢辰、潘一景、閆夢)50多歲的藏族漢子才旺頓珠大汗淋漓,面色紅潤。他剛在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以東400多公里的米林市藏醫院做完藏藥浴,在主治醫師巴桑次仁指導下準備接受「霍麥」治療。「做完霍麥,記得還要進行熱敷鞏固療效。」巴桑次仁叮囑。

 才旺頓珠周末從幾十公里外趕來。「現在每年秋季,我都會定期來醫院接受藏藥浴治療。」才旺頓珠說。多年來飽受膝關節疼痛困擾,在嘗試過多種療法後,他發現傳統藏藥浴能緩解關節疼痛。

 藏醫藥浴法是藏醫藥學巨著《四部醫典》中記載的藏醫五械療法之一。2018年,「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藥浴法採用藥水浸泡或纏縛,通過皮膚吸收或發汗,達到散寒祛風、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尤其適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巴桑次仁介紹,醫院於2019年成立藏藥浴科。「由於藥浴配方可個性化配置,作用直接且副作用小,深受患者歡迎。為穩固療效,我們常將藥浴與霍麥、熱敷等外治方法結合。」說話間,他用醫院自製的熨敷包浸滿陳年酥油,準備為患者治療。

 六十年前,藏醫醫院寥寥無幾。如今在西藏,傳統藏醫治療方法受到越來越多人喜愛。西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西藏共有64家藏醫醫療機構,公立藏醫院床位數達2780張,年診療突破127萬人次。

 藏藥浴是藏醫學的一個縮影,其魅力來自孕育生命的高原藥田。

 走進西藏山南德諾農林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種植基地,公司總經理普巴正在查看藏藥材草紅花的長勢:「部份已經成熟,還有一些仍需時日才能採摘。」

 普巴介紹,西藏山南德諾農林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3年,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運營模式,致力於藏藥材的人工種植與加工。

 「過去,我們在附近山上採挖野生藏藥材。為了保護生態,開始探索人工種植藏藥材。」普巴說,經過5年試種,成功培育出草紅花、藏木香、西藏棱子芹等16個品種藏藥材。

 在公司倉庫裡,各類藏藥材整齊堆放,這些藥材將被送往藥廠、醫院,或用於日用及化妝品製作。

 村民索朗美朵自公司成立起就在此工作,是一名包裝工,「有了穩定收入,還能照顧家庭,明年準備重建房子」。

 如今,越來越多人投身藥材種植。在拉薩東南約100公里的山南市,共有中、藏藥材種植企業6家,2024年帶動就業140餘人。

 藥材的穩定供應,為藏藥產業化奠定了基礎,讓古老藥方得以轉化為現代藥品。

 走進位於拉薩以東400多公里林芝市的西藏奇正藏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基地,通透明亮的現代化車間里設備低鳴,空氣中瀰漫著淡淡藥香。

 「我們公司的暢銷產品,如消痛貼膏,其配方均源於《四部醫典》。」西藏奇正藏藥股份有限公司林芝製造中心總監朱榮祖說,「過去,藏藥的效果非常依賴醫生的手藝和經驗,如今通過現代制藥技術進行標準化生產,產品更符合現代人的體質和使用習慣。」

 據介紹,西藏奇正藏藥股份有限公司已與西藏自治區藏醫院、西藏藏醫學院、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等醫療、科研機構開展合作,還對上市產品進行藥理學研究,發表相關研究文獻500餘篇,致力於研發更精準、更便捷的新藥。

 從醫院臨床實踐,到藥材綠色種植,再到產業現代化升級,藏醫正通過傳承與創新,在全球視野下煥發新的光彩。

 通過拓展線上與線下銷售渠道,藏藥加速走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僅消痛貼膏一款產品,2024年銷售額就達16億元人民幣,去年海外銷售額已超280萬元。」朱榮祖說。

 「藏醫藏藥對一些現代人易得的疾病有著獨特的預防和治療效果。」位於拉薩的西藏甘露藏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普窮次仁說,公司生產的七十味珍珠丸主要用於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

 「傳統炮製環節,加上現代工藝技術,最大程度保證了原料入藥後的安全性。」普窮次仁說。2008年,藏藥七十味珍珠丸配伍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普窮次仁介紹,公司遵循藏醫藥理論體系,在生產過程中嚴格遵照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以及相關法律法規要求,能夠確保產品安全、有效。

 西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西藏藏藥生產企業已達17家,擁有國藥準字號311個,2024年總產值突破34億元。藏醫藥人才培養體系日益完善,西藏藏醫藥大學累計培養了7000多名本專科學員和400多名研究生。◇